公告通知:
孙敏名医工作室
孙敏名医工作室4月医案-温经汤应用(12)
患者孙*,女,48岁,因“痛经2年余”2019-5-4来诊,患者素月经第一天腹痛不适,程度不重,未治疗,2年前因不慎受凉后出现疼痛加重,伴腰部酸痛不适,双小腿自感发凉,经血血块多,色暗,经期尚准确,持续5天左右,查患者面色略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
辨证:冲任虚寒 血虚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如下:
当归12g 白芍12g 吴茱萸9g 川芎10g
姜半夏10g 丹皮10g 肉桂5g 麦冬9g
党参15g 阿胶6g 元胡25g 小茴香10g
五灵脂10g 怀牛膝15g 香附15g 益母草30g
炮姜6g 大枣12g
5剂,嘱来月经第一天服用,连服5天,5天后患者复诊,自述这次月经腹痛消失,月经顺畅,血块较多,量也较大,嘱患者每经期连服5天,连续3个周期,禁忌生冷之品。
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1.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4.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