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科室介绍
科室概况
脑病科始于1992年的内二科。2010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科室要按照脏腑和病名来命名,科更名为脑病科。是烟台市重点专科,是烟台市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唯一专业科室。为烟台市中医脑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烟台市脑血管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
现有医师团队12人,护理团队1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医学硕士11人。科室现开放床位28张。
医院拥有磁共振、CT、彩超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为精准诊断,提供物质基础。
在中医现代化学术思想指导下,该科以目标为导向(解决问题),对中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眩晕、头痛、颤病(帕金森病)、痫病(癫痫)、不寐(失眠)及郁病(躯体化症状)、面瘫病(面神经炎)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脑病科、针灸科、康复科的诊疗手段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者合一、中(中药、针灸)西医互补的特色诊疗模式。该诊疗模式得到了同行和患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
脑病科(神经内科)医生团队,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综合诊疗;针灸康复团队,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康复治疗;护理团队,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护理,特别是灸法、脐灸等为其特色。
一、中风病
中风,又名卒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或存在神经影像学证实的新发责任梗死灶。如脑缺血的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且无CT或MRI显示的新发梗死病变则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再通治疗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包括发病4.5小时内的溶栓治疗及发病6小时内的取栓治疗。
静脉溶栓较不溶栓,提高32%的患者恢复正常;动脉取栓较未取栓,提高44%的患者恢复正常;桥接治疗较静脉溶栓,提高34%的患者恢复正常。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首创中风之名,其理论源于《内经》,成形于《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其中病因学的认识是其发展的纽带。
中风轻者无意识障碍,为中经络,重者有意识障碍为中脏腑。我们科室依据中医辩证论证理论,结合患者舌苔、脉象以及症候,将中经络分为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中脏腑分为痰热内闭证、痰蒙清窍证、元气败脱证。
对于错过超急性期治疗或效果不好的患者,我们科室根据“治病求本、既病防变”原则,采用中医辩证施治,给予针刺—“醒脑开窍针刺法”+中药+艾柱灸等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科室几代人中医人的努力,研发出科室自制药品“开窍胶囊”、“益芪胶囊”。
“开窍胶囊”,功效:镇肝潜阳,熄风通络,主要成份为牛膝、麦冬、三七、人工牛黄、炒槐米、菊花等14味中药,用于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高血压患者。
“益芪胶囊”,功效:补气活血、祛痰通络,成份:西洋参、水蛭、天麻、红花、桃仁、黄芪、当归等12味中药,用于中风偏瘫恢复期治疗。
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疗法则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金津、玉液;头针取四神聪、廉泉;耳针取皮质下、肝、三焦等。强调针刺手法量学,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通过针刺配合艾柱灸法,可达到补中益肾、固本培元的效果,能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以“醒脑开窍”针法、“益芪胶囊”为组合的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眩晕病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眩晕病证首见于《内经》……眩晕涉及多个学科,以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多见,如后循环缺血、前庭性偏头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疾病。
研究显示约80%眩晕病人会反复发作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发病率高,约占眩晕患者的17%-42%,发病时间短暂,多在1分钟以内,体位变化时诱发,病人常有“望床兴叹”,大多数患者经耳石复位后,典型位置性眼震及眩晕消失,部分患者复位成功后仍有头晕、头昏沉不适、走路不稳等残留症状。
我们科室依据中医辩证论证理论,结合患者舌苔、脉象以及症候,将眩晕病分为风痰上攻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瘀阻窍证、阴虚阳亢证、肾精不足证,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设备,精准诊断,因人施治,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辩证给予中药口服+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治疗。中西医互补,从而达到起效快、副作用小、减少残留症状的良好效果。
三、面瘫病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亦称口僻。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一侧口眼歪斜。闭眼露睛,流泪,不能皱眉,额纹消失或变浅,口角低垂歪向健侧,面部肌肉松驰麻痹,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或漏气,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等动作,食物停留在颊齿间等症状。
常见于西医的面神经炎,也可见于脑干梗死患者。
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
《内经》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我们科室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辩证论治中药口服,配合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临证经验运用。1.经筋刺法: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刺法和排刺为主,如:阳白四透、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胡透等。2.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醒脑开窍针刺法调神,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约80%患者可在数周或1-2个月内恢复,不完全性面瘫1-2个月内可恢复或痊愈。完全性面瘫患者一般需2-8个月甚至1年时间恢复,且常遗留后遗症。
年轻患者预后好,老年患者伴乳突疼痛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预后较差。
四、颤病
颤病,又名“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其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临床可见于西医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家族性震颤)、血管性帕金森、帕金森综合征等病。
我们科室在中医辩证论治基础上,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结合患者舌苔、脉象以及症候,将颤病分为肝血亏虚,风阳内动证;痰热交阻,风木内动证;血脉瘀滞,筋急风动证;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证。选用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配合针刺治疗(头针、体针)、艾柱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同时选用西药,能明显改善运动迟缓、静止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及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五、脐灸
古人云:“艾灸神阙,万病自灭”。神阙就是我们的肚脐眼,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叫神阙穴。神阙穴是十二经络之枢纽,经气所汇总之处,是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交点,是人体五脏六腑的根本。脐灸是通艾灸的刺激作用以激发脐处(即神阙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这种灸肚脐的方法,中国古代叫“神阙灸”,而现代叫“脐灸”。
脐灸早在殷商时期的《万病回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指出灸脐能使“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涌泉”。
人体中自有大药,脐灸就是通过调动人体的大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机升降出入,从而影响人整体的气候、水、土、阳光,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现代医学也认为,肚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部发育最后完成的地方,它表皮的角质层最薄,皮下没有脂肪,而且血管极其丰富,对全身的调节都非常重要。
这种古老而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如中风昏迷、中风后肢体活动障碍或麻木,中风后尿便失禁或潴留,失眠和各种胃肠道疾病……效果良好。
六、艾柱灸
艾柱灸法是用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艾炷,点燃后放置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烧灼、熏熨,给人体以温热的刺激,具有温和热力以及艾叶药物作用,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时,遵从“治痿独取阳明”的古训,多选用阳明经穴,如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丰隆等。《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任脉和诸阳皆起于头。”督脉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脉的纲领和动力。灸之能培补元气,益肾固精,通调冲任,理气和血。
艾柱灸法具有施灸准确、易于控制温度等优点,能使艾条燃烧时所产生的药效及热效应透过体表,直达病所。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选取相应穴位,补中益肾,固本培元,醒脑开窍。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脑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竭诚为您提供专业诊疗服务!!!
上一页
无
下一页

特色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