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2019-肝癌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
2021-10-06 10:09
肝癌中医诊疗方案
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指原发于肝细胞或(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又称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孙敏主任医师作为第三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烟台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从事临床50余年,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所凑,其气必虚”,辨证施治体系中,始终益气为主。他认为肝癌是由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邪毒内侵,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虚不运,脏腑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湿热痰毒等互结于肝所致。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肝癌中医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孙教授丰富临证经验及本专科具体情况、优势,制定本专科肝癌中医诊疗方案。
早期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常见肝区疼痛、胁下痞块、纳差、消瘦、乏力、腹胀、腹泻、黄疸以及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黄疸”、“鼓胀”等范畴。
病名:中医:肝癌;西医:肝癌。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
1. 临床诊断 本病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经2008年杭州专科协作组会议讨论决定:中医诊断为“肝癌”,内涵与外延明确,与现代医学诊断相同。
2. 临床分期 参照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标准。
二、中医治疗
肝为刚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癌病变过程中常见肝气郁结、肝盛犯脾而致脾气亏虚,肝郁化火伤阴则肝阴受损,肝肾精血同源,肝血亏耗则连及肾水匮乏。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肾、胆腑关系密切,容易出现肝风及肝火等阳亢征象,治疗应注意益脾气、养肝阴、滋肾水以抑肝火。
本病可按照患者肿瘤情况、肝功能情况以及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不同治疗方法的联合与序贯应用。根据临床分期,治疗原则如下:
1.早期(Ia期~IIa期)
适合行手术者或根治性微创治疗者,围手术期可配合中医药治疗扶正补虚,术后稳定期常配合中医药抗转移、防复发。
2.中期(IIb期~IIIa期)
适合行微创治疗联合中医药综合治疗。姑息性手术或微创治疗者,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减轻各种局部治疗所致的毒副反应,术后稳定期以中医药治疗控制肿瘤,减缓肿瘤的发展,使患者康复或带瘤生存。
3.晚期(IIIb期)
晚期肝癌肝功能差,宜用中医药治疗、生物治疗,配合最佳支持治疗。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晚期肝癌的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
1.1 辨证分型治疗
设立抗肝癌基本方:愈肝散结汤(组成:鳖甲、龟板、白花蛇蛇草、藤梨根、全蝎、郁金、茵陈、茯苓、仙鹤草、灵芝),以基本方为基础,随辨证合他方加减。
(1)、肝郁脾虚型
主症:胁肋胀痛,胸闷不适,善太息,纳呆食少,或有腹泻,或胁下痞块,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
治法:舒肝解郁,健脾理气
方药:愈肝散结汤合柴胡舒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愈肝散结汤加柴胡、白芍、 枳壳、陈皮、川芎、白术、黄芪、茯苓、苡米、八月札、甘草等。
(2)、气滞血瘀型
主症:右胁下或脘部痞块巨大,痛处固定拒按,痛引肩背,入夜尤甚,脘腹胀满,乏力纳呆,便溏,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条等,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痞块。
方药:愈肝散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愈肝散结汤合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红花、枳壳、香附、甘草。
(3)、湿热蕴结型
主症:右胁痞块,疼痛较重,或身目泛黄,或潮热,或壮热,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胸腹满闷,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舒肝利胆
(此方案因涉及多项专利,暂不便全部公开,敬请谅解)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新新闻
2023-04-25
2023-04-25
2023-04-25
2023-04-25
2023-04-24
2023-04-21
2023-04-17
2023-04-17
2023-04-17
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