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临床医案-肺胀(2017年)
患者姓名:李某某 性别:男 年龄:50 岁
就诊日期:2017-10-30
主诉:咳喘两周
现症:咳喘,活动后尤甚,甚至不能平卧,痰多,色白质粘,难咯,无发热,畏风易汗怕冷,平素易感冒,纳差,大便干,小便清长,舌暗,有瘀斑,体大,苔白腻,脉细滑数。
既往史:既往有慢支,肺气肿病史。
诊断:肺胀
辨证:肺阳虚,痰浊壅肺
治法:温肺阳,化痰浊,
方药:黄芪 30g、党参 20g、干姜 15g、白芥子 6g、川贝 10g、葶苈子 12g、白术 12g、茯苓 12g、甘草 10g、当归 12g、大枣 10g、矮地茶 12g、合欢皮 12g、穿山龙 12g、焦三仙各 30g、细辛 3g。水煎服,日一剂。
一周后复诊,咳喘缓解,痰多,色白,易咳,时伴口干,无发热,汗少,舌暗,体大,苔白少津,脉脉细滑。上方去细辛、干姜,加芦根30g、花粉 15g,续服。
二周后复诊,无咳喘,痰少,色白,易咳,口干不明显,无发热,舌红,体大,苔白少津,脉细。上方续服 7 付巩固疗效。
一月后随访,情况良好。
方药分析:黄芪、党参补益肺气,干姜、白芥子、细辛温补肺阳,两类药同用加强补肺阳、益肺气之功,同为治本,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化痰,川贝润肺化痰,葶苈子、大枣泻肺平喘,当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共为治本。
病情分析:肺胀多由久病肺虚,痰浊阻塞,肺不敛降,久之肺气胀满。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早期多为肺、脾气亏虚或气阴两亏,晚期多为气虚、阳虚或阴阳两亏。标实:多为痰浊、水饮、血瘀,或并重,或错杂为患。由于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和皮毛,司职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的宣肃功能不利,病久则肺虚,早期多以肺气虚多见,故临床上医师多注意补肺气,却忽略补肺阳。因肺气虚日久,多损及阳,而致肺阳虚,进一步发展可病及肾、心。慢性肺系疾病相对于阴虚,在临床上肺阳虚更多见,治疗上应多注意温肺阳之药,如干姜、细辛、白芥子等药物。《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不但但只适用于痰饮病,对肺胀、喘证等疾病均有指导意义。
此外,痰浊、水饮、血瘀三者之间又相互影响和转化,痰饮久留,肺气郁闭,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故“痰血同源”,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注意活血药物应用,当归,性平缓,且对胃肠道刺激较小,既可活血化瘀,又可润肠通便,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过敏的作用,故是常用之活血药。
同时认为:现代药理研究,矮地茶、合欢皮、穿山龙均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抗过敏的作用,故被王老师认为为抗过敏三要药。
当然在临床上,临证加减也十分重要,如果阳虚甚,汗出肢冷,加肉桂、附子;浮肿加苏木、泽兰、生姜皮、大腹皮;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可加葶苈子、皂角刺。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