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临床医案-心悸病(2019年)
患者姓名:刘某某 性别:男 年龄:56 岁
就诊日期:2019-06-24
主诉:心悸 5 年,加重一周
现症:患者 5 年前无明显诱因心悸,一周前加重,时有停跳感,伴胸闷憋气,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纳差,心烦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脉率不整,二便正常。查心电图示:室性早搏频发,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自求中药治疗。
诊断:心悸病
辨证:心阳不足,心肾不交
治法:益气温阳,安神定悸
方药:党参 30g 黄芪 30g 川断 15g 菟丝子 20g 桑寄生 20g 鸡血藤20g 黄连20g 肉桂5g 郁金10g 大枣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炙甘草 15g 桑黄 10g 琥珀 3g 女贞子 20g 土茯苓 20g 紫贝齿 12g 甘松10g 炒神曲 30g 炒麦芽 30g 炒山楂 30g 鸡内金 3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 14 剂,自诉服药后心悸减轻,自觉早搏明显减少,但昨日因生气致心悸又有加重,腰膝酸软好转,纳可寐差,舌暗红,苔薄黄,脉弦,小便黄。前方减去川断、菟丝子、桑寄生,加炒栀子 12g ,柴胡 12g ,炒枳壳 15g ,苏梗 15g ,乌药 15g
三诊:服药 7 剂,心悸已明显好转,胸闷憋气明显减轻,纳佳,仍有睡眠不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前方减去炒栀子、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加酸枣仁 30g,柏子仁 30g,合欢花 15g,首乌藤 15g
四诊:服药 10 剂,自诉睡眠已恢复正常,胸闷及心悸症状已明显好转,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嘱其继续服药巩固一周,此后随访半年一直未发生早搏,精神体力均佳。
方药分析:方中用党参、黄芪以益气;川断、菟丝子、桑寄生补肾阳,壮腰膝;鸡血藤补血活血;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郁金、大枣解郁除烦;生龙骨、生牡蛎镇重降逆;炙甘草、桑黄、琥珀、女贞子、土茯苓、紫贝齿、甘松以安神定悸;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以健脾助运;合欢花、首乌藤为王老师常用治疗睡眠不佳之药对,临床效用极佳。
另现代研究表明,女贞子、土茯苓、紫贝齿、甘松对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亦为王老师在临床上治疗心悸病的常用药。
分析:中医学认为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心悸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可表现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虚胆怯,气阴两虚等证。病久阳虚者则表现为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甚或水饮凌心之证;阴虚血亏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可出现阴阳俱损之侯。本案为本虚标实之证。患者初以心气虚为证,久病迁延不愈致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兼以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引发心悸及相应的胸闷憋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失眠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