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临床医案-胸痹(2020年)
患者姓名:张某某 性别:女 年龄:42 岁
就诊日期:2019-06-24
主诉:胸闷憋气 1 年余,加重 3 天
现症:患者 1 年前因生气致胸闷憋气,长期未愈,3 天前加重。现自觉心胸满闷,气短乏力,时伴有胸痛,痛有定处,善太息,易烦躁,两胁时有胀闷不适,脘腹胀满,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病情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纳差,睡眠不佳,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腻,脉弦细。
诊断:胸痹
辨证: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 12g 炒白芍 15g 炒枳壳 15g 甘草 10g 木香 10g 香附 15g郁金 15g 石菖蒲 10g 苏梗 15g 乌药 15g 莱菔子 15g 党参 30g 黄芪30g 川芎 15g 延胡索 15g 路路通 12g 合欢花 15g 首乌藤 15g 炒神曲 30g 炒麦芽 30g 炒山楂 30g 鸡内金 3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 10 剂,患者自觉胸闷憋气较前好转,胸痛有所减轻,体力较之以前有明显改善,情绪可,脘腹胀满减轻,纳食增加,睡眠较好,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前方减去党参、黄芪、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加红景天15g ,降香 9g
三诊:服药 7 剂,患者自觉胸痛及胸闷憋气已明显好转,情志舒畅,纳寐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前方减去莱菔子、路路通、合欢花、首乌藤,继服。
四诊:服药 7 剂,自诉已无明显不适,精神体力均佳,守方配制水丸常服,巩固疗效。
病情分析: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导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交阻等。本案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怒则伤肝,患者因郁怒而伤肝,肝失疏泄,气滞胸中,导致心胸满闷,善太息,易烦躁,两胁不适。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血行不畅导致胸痛,痛有定处。肝气横逆犯脾又导致脾失健运而表现为纳差,脘腹胀满,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睡眠不佳,舌暗红,苔薄腻,脉弦细都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之相。
方药分析:方中用柴胡、炒白芍、炒枳壳以疏肝理气;木香、香附、郁金、石菖蒲以理气解郁;苏梗、乌药宽胸利膈;莱菔子用以消食、下气;党参、黄芪以益气;川芎、延胡索、路路通以活血通络,使气血通畅而止痛;合欢花、首乌藤合以石菖蒲用来安神以助睡眠;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以健脾助运;甘草调和诸药,又能“助参芪成气虚之功”。
王老师在胸痹病的治疗中倡导“双心治疗”,即既重视心脏病本身的治疗又不忽视心情、情绪方面的治疗。本案所用方剂中用大量的理气疏肝药与活血通络药配伍即是突出了这一中心思想,在临床中确有良效。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