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指由于血压升高引起的头晕目眩,甚至头痛症状。
王皓光名中医专家认为,眩晕早在《内经》就有对其病因、病性及脏腑归属的记载,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眩晕的病因病机以“风”“火”“痰”“虚”四字可概括,治疗原则为虚补实泻,调整阴阳。虚实夹杂者或由虚致实,或由邪实致虚,当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安正,临床应权衡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1Ⅱ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证候诊断
1.痰浊中阻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气虚血瘀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头痛,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或涩。
4.痰瘀互结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二、中医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痰浊中阻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
4.痰瘀互结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郁金等。
(二)中成药治疗:建议加上静脉注射药物,并根据证型,可选用前两个,主要是体现我科目前常用药物,包括口服和静脉用药。
痰浊中阻证可选用牛黄降压丸;阴虚阳亢证选清脑降压片等;气虚血瘀证选养血清脑颗粒;痰瘀互结证选血塞通片等。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天麻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川芎嗪、平眩胶囊等。
(三)外治法
1.中药熏药
(1)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钩藤20g、吴茱萸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1,加入食醋100m1,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2.耳穴治疗法
(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3)操作流程:①将胶布剪成0.5cm×0.5cm的小方块,将生王不留行子贴在胶布中央备用。②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③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④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穴位敷贴
(1) 高血压一号方(肝火、阴虚、热证为主)清半夏、夏枯草、桑叶、菊花、黄连、葛根、吴茱萸等药研为末,敷于足三里、气海、涌泉等穴位。
高血压二号方(气虚、阳虚、寒症为主)吴茱萸、肉桂、黄芪、当归、太子参等药研为末,敷于曲池、合谷、丰隆等穴位。
(2)阴虚阳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黄、川芎颗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2周为1个疗程;阴虚阳亢伴头痛明显者,以决明子10g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
(3)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牛膝5g、冰片0. 5g诸药为末,过600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敷料上,贴于双侧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10日为1疗程。痰瘀互结证:曲池、合谷、丰隆、太溪;阴虚阳亢证:曲池、足三里、气海、涌泉。
4耳尖放血疗法、埋针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给予耳尖放血、埋针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压。
5其他中医治疗如隔物灸、药枕、中药离子导入及针灸治疗。
6平衡疗法:采用平衡疗法,中西医结合多靶点,综合干预高血压的发布机理,中药以平衡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非药物治疗包括:有氧运动,饮食和针灸,疏导情绪,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三、王皓光名中医专家认为,目前眩晕病诊疗方案,基本解决了临床眩晕病的诊断及治疗的问题,在临床诊疗中,以下问题是需要患者配合的:
1、饮食:高血压病人要求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应以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避免高盐、煎炸、油腻食品。
2、体重指数:控制体重,适宜锻炼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方面。
3、情绪控制:避免情绪激动,减少交感神经兴奋。
4、睡眠:保证睡眠良好,病人需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症状是否明显缓解(症候积分下降≥50%)。
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
临床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临床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临床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2.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推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降压目标:年轻人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130/80mmHg;60~69岁<140/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70~79岁<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130/85mmHg;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125/75mmHg。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达到降压标准
临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压基本达到降压标准,临床有效:临床症状有时改善,血压在降压标准上下。
临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达不到降压标准
(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④血压测量
推荐同时采用肱动脉血压评定降压疗效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根据偶测(平均收缩压)SBP平均值下降>10mmHg以上作为疗效判定,分别计算治疗有效率和血压达标率。治疗有效:SBP下降>10 mmHg;降压达标:SBP< 140mmHg,且PP < 60mmHg,同时舒张压适度下降(不低于60~70mmHg)。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1)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85mmHg,或降低20mmHg以上;(2)有效:DBP下降<10mmHg但降至<85mmHg; (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双期高血压: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标准,综合判定。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
症状 分级量化标准
头晕目眩 口0分:无头晕目眩;口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口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口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口0分:无恶心、呕吐;口l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口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口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耳鸣耳聋 口O分:无耳鸣耳聋;口l分:偶尔出现;口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口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倦怠乏力 口O分:无倦怠乏力;口1分:乏力,偶有倦怠;口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口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汗出异常 口0分:无汗出;口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口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口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发作频率 口0分:无发作;口1分:偶尔出现;口2分:经常出现;口3分:持续存在。
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