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中医特色疗法
介绍该科其中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中医护理)(非药物疗法)
一、耳穴压豆
【适应症】
1、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
2、各种炎症性疾病(如牙周炎、咽喉炎、胆囊炎、肠炎、菌痢)
3、内分泌紊乱及功能性紊乱性疾病(甲亢、甲低、糖尿病、肥胖、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月经不调)
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
5、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以及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
【注意事项】
1、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避免贴压物贴敷张力低和皮肤感染。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其他膏药贴压,同时配合刺激肾上腺、风溪等耳穴。
2.夏季因多汗贴压时,不宜过长;耳廓有冻疮、炎症时不宜贴压。
3.耳压时,耳穴一次不宜选用过多,一般以3-8个为宜。
4.贴压后患者自行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
【肿瘤科常用】
1、失眠:神门,交感,心,脑
2、眩晕:神门,交感,闹,肝
3、高血压:神门,肾,脑,降压沟
4、便秘:肺,脾,三焦,大肠
二、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将新鲜中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经穴部位,以达到舒经活络、祛瘀生鲜、消肿止痛、拔毒排脓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赋形剂的种类】:
可根据病情性质与阶段的不同,分别采用水、酒、醋、蜜、饴糖、植物油、葱汁、姜汁、茶汁、凡士林等。临床多用蜂蜜或饴糖调制,优点是与皮肤有良好的亲和力,能保持敷药的黏性与湿性,作用持久;以醋调制的,有散瘀解毒、收敛止痛之效;以姜汁调制的,有辛香散邪之功。
肿瘤科的中药外敷是根据患者体质实施辩证施护并结合基础方调制而成。
【适应症】
凡毒邪散漫不聚或结毒不化均适宜。
【注意事项】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
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3、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6、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
7、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8、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肿瘤科常用方】
1、化瘀止痛散: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2、消胀利水散:消除肿胀,胀气,利水排湿
3、戊己温中散:胃寒,胃痛等肠胃虚寒之症
4、拔寒散:拔寒散结,消肿止痛(常用于颈肩腰腿疼痛)
5、四黄粉:静脉炎、活血消肿止痛
6、止呕粉:恶心呕吐、调节胃肠
7、便秘粉:便秘
8、温中止泻:止泻、调节胃肠
9、吴茱萸:引火下行,牙痛、温经止痛
10、扶正散:扶正生髓,升白细胞、血小板
11、固表止汗散:虚汗、盗汗
12、止血散:呕血,咳血
13、止咳平喘散:止咳平喘
根据病情不同,随时加减配方,辨证施治,辨证施护,效果显著。
三、脐灸
脐灸是脐处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技术。
为什么选择肚脐?阙(肚脐)为五脏六腑之根本,神元归藏之本,疏通五脏六腑,联络全身经脉,脐为腹壁最后关闭之处,最薄之处,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脐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是调整整体的最佳作用点。《黄帝内经》里说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原,主行三气。
总之脐为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
【适应症】
1、酒精肝、肝硬化腹水、腹腔内肿瘤引起的疼痛。
2、心脏病、畏寒怕冷、失眠多梦、头昏头痛、食欲不佳、困乏无力、面色无华、内分泌失调、肠胃功能紊乱,以及免疫力低下等亚健康群体。对女性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有特效。
【作用】
1、温经散寒:风寒湿痹和寒邪所致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症。
2、消瘀散结:气血凝滞所致的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症。
3、扶阳固脱:虚寒证、寒厥证、虚脱症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症。
4、引热外行:某些热性病,如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
5、防病保健:无病时施灸可预防保健。
四、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一种外治方法。
《金匮要略》中已经记载:“狐惑之为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可谓是熏洗法的最早记载。《礼记》: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黄帝内经》亦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
【适应症】
1.肿瘤科:化疗后患者周围血管病变;
2.化疗周围血管疾病:脉管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等;
3.骨科疾病:软组织损伤、骨折恢复期等;
4.皮肤病:疖、痈、带状疱疹、湿疹、癣病等;
5.内科病:失眠等;
6.肛肠疾病:痔疮、肛门瘙痒;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应尽量加盖衣被,室温在20-22℃。
2.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年老、儿童反应差者不宜超过50℃,以防烫伤;浸渍的温度不可过凉,过凉起不到治疗的作用。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浸渍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6.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7.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8.注意汤药的保存,以防变质。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天。
9.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10.如熏洗无效且病情反而加重者,应该改其它方法。
五、艾灸
艾灸是将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施灸的材料长以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分类】:
根据施灸的用物不同,临床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和其他灸法,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物品而施救的一种方法。
1、隔姜灸:此法多用于受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恶习,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外感表证等
2、隔蒜灸: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有消肿、止痛、拔毒、散结等功效
3、隔盐灸: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4、隔药灸:多用于治疗免疫力低下,扶正固表等,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宫寒不孕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症。
【适应症】
1.对早、中期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并可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功能;
2.贫血、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等;
3.胃痛、胃下垂、脂肪肝、肝炎、肾炎、各种肠炎等;
4.妇女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宫冷、带下、痛经、恶露不止、崩漏、子宫下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乳腺肿瘤等;
5.中气不足及妇女更年期引起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盗汗、失眠多梦、早泄、尿频、脱肛、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等;
6.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痛、肩周炎、肘关节;
7.流感、哮喘(热性哮喘和对艾草过敏的患者除外)、咳嗽、支气管炎等;
8.艾灸法大补上、中、下丹田之气,自古为养生要术。无病者常灸之可气血充盈、青春美容、身强体健、延缓衰老等。
【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六、揿针
揿针又称为揿针型皮内针,是临床皮内针的常见类型,皮内针刺法又称为“埋针法”,其作用是给皮部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埋于皮下后,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
【适应症】
揿针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且适应症广,尤以对各种疼痛,验炎症,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过敏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有突出疗效。
【禁忌症】
1、骨关节处、皮肤红肿、破损、皮肤病患病部位及皮肤化脓感染处;
2、紫癜、瘢痕处、皮肤过敏者、出血性疾病;
3、体表大血管处;
4、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
5、金属、酒精过敏的患者。
七、中药灌肠法
中药灌肠法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至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中药灌肠法有直肠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两种。
【适应症】
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尿毒症、腹部手术后及便秘等。
【常用方】
1.退热汤(外感发热):柴胡青蒿薄荷连翘葛根生石膏等
2.功能性便秘:
①大黄枳补汤: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芍药等;
②乌药两香汤: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等;
③芪麻陈皮汤:黄芪、麻仁、白蜜、陈皮等;
④归地两仁汤: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肉、牛膝等;
3.四黄白芨汤:大黄、石榴皮、黄连、黄苓、黄柏、白芨、甘草等;
4.半夏陈皮汤:炙黄芪、白术、太子参、当归、龙眼肉,砂仁等;
5.健脾益胃汤:白术、太子参、甘草等;
6.养气生血汤:黄芪、当归、生熟地、丹参、白芍等;
7.理气降逆汤:砂仁、姜半夏、陈皮、茯苓、木香、枳壳等;
8.大黄消肿汤:大黄桃仁葶苈子白术泽泻槟榔等。
【中药灌肠的好处】
①祛邪不伤正,补虚不助热。
②通过肠道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减轻了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防止胃酸和消化道对药物的破坏作用,使一部分药物由结肠吸收入血后直接进入大循环而不经肝脏解毒,从而使药物在肝内的破坏减少了肝脏负担。
③通过肠道给药比口服给药一般吸收的快,不受胃内食物等因素的干扰,对晚期上消化道梗阻的病人提供了继续应用中药煎剂的途径,并且大大减轻了静脉补液的负担,同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