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中文版
2021版肺癌诊疗方案
2021版肺癌诊疗方案修订内容
“膏方”在放化疗期间可固本培养、解毒散结、健脾补血;对于肺癌靶向药物引起的常见副反应应用中医药治疗措施,改善不良反应;对于化疗期间的恶心呕吐、腹部胀满等不适,通过中医药辅助治疗措施可予改善;中晚期肺癌可引起咳嗽咳痰,可选择相应穴位配合外治膏药,进行如下完善:
1.术后辅助放化疗期的中医治疗措施“内治法”中增加“膏方”:
膏方治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其作用涵盖疗疾和补虚两方面,可用于化疗期间保护骨髓,培本固元、健脾补血。
2.术后辅助放化疗期的中医治疗措施“内治法”中增加“靶向治疗期”中常见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措施,口服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可出现皮疹、乏力、食欲减退、腹泻等不良反应,针对以上不良反应,可采取中医药综合防治措施。
3.化疗期间的中医药辅助治疗措施中“外治法”,增加“降逆止呕”和“理气除胀”内容,包括中药导管滴入法、穴位贴敷法、穴位注射法、耳穴埋籽法。
4.中晚期肺癌的中医治疗措施中“外治法”增加“止咳散膏”的药物组成及使用方法:主要组成:黄芩、薄荷、金银花、连翘、陈皮等,共研末密封待用,用时将上药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撒于纱布上,敷贴肺俞、定喘等穴位。
肺癌诊疗方案
烟台市中医医院(2021版)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癌中医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本专科具体情况及优势,制定本专科肺癌中医诊疗方案。
肺癌是指发生于各级支气管上皮细胞及细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并有易转移、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肺癌系由脏腑虚弱、气血亏虚、邪毒外侵或内生,致痰、瘀、毒、热等,留滞于肺,久羁不去,凝聚而成。是因虚所致,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病。
临床以咳嗽、咳血痰或咯血、胸痛、发热等为主要表现。有时患者因出现呼吸困难、头颈部浮肿,颈及胸壁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综合征而就诊。有时肿瘤压迫喉返神经而声哑而就诊;有时甚至以脑占位病变表现而就诊。故肺癌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古又有“肺积”、“痞癖”、“息贲”、“肺壅”等称谓。
中医病名:肺癌;西医病名:肺癌或肺恶性肿瘤。
一、诊断
1. 临床诊断 本病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中肺癌的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术后辅助放化疗期的中医治疗措施:
1.内治法
1.1化疗期:
1.1.1全身症状:头晕、乏力、精神萎靡、纳差、二便失调等症候。化疗药伤气耗阴、伤及脾胃,累及肝肾。中药通过补气养血、滋补肝肾之法。方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1.1.2.消化道反应:口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是脾胃失和、升降失司表现。中医治拟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法。方用: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
1.1.3.骨髓抑制:中药以健脾补肾为主效果好。常用中药:女贞子、山茱萸、石斛、麦冬、枸杞子、仙灵脾等。成药可加地榆升白片,贞芪扶正冲剂等。并可将以上药物粉碎粗粉,分小袋包装,制成药茶,化疗期间长期服用。
1.1.4膏方:膏方治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其作用涵盖疗疾和补虚两方面,可用于化疗期间保护骨髓,培本固元、健脾补血。
1.2、放疗期:
肺部:咳嗽、气短、发热。由于辐射之燥热灼伤肺阴,中医治拟益气养阴,清肺为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合益胃汤加减
1.3靶向治疗期
目前,口服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可出现皮疹、乏力、食欲减退、腹泻等不良反应,针对以上不良反应,可采取中医药综合防治措施。
(1)皮疹。
(1.1)外治使用润肤霜或润滑剂,避免皮肤过冷过热的刺激,避免局部外伤,并可用湿润烧伤膏及自制中药粉末调麻油外敷,主要组成:黄连、黄芩、黄柏、虎杖、当归、红花、白茅根、川芎等。
(2.2)内服:辨证后采用清热养阴为法,治以消风散加减。
(2)乏力、腹泻
(2.1)外治:以脐灸为法,通过隔姜灸配合自制药饼及脐部全息疗法,以达到温中补虚、培元固本、通调阴阳之效。
(2.2)内服:辨证后可采用益气健脾为法,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法:
2.1 化疗期:
(1)理气除胀:
(1.1)中药导管滴入法:适应于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腹胀症状者;无法耐受口服中药者,增加用药途径。用药:大黄、芒硝、枳壳、八月扎、大腹皮、红藤、天龙、槟榔等,按中医辨证用药、随证加减。方法:中药浓煎至150m1后至40℃放入输液瓶中,若行胃滴则患者留置胃管,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胃管连接后,控制滴速为40滴/分,缓慢将中药滴入,并夹闭胃管尽可能使中药在体内保留时间延长(大于l小时)。 若行肛滴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十二指肠引流管连接后,患者侧卧取胸膝位,将该管自肛门口缓慢插入至少3Ocm,控制滴速为40滴/分,缓慢将中药滴入,并尽可能使中药在肠中保留时间延长(大于1小时)。 以上胃滴和肛滴治疗每日一次,14日为一疗程。
(1.2)穴位贴敷法:
姜半夏、砂仁等,共研末密封待用,用时将上药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撒于纱布上,敷贴神阙、上脘、中脘等穴位。
(1.3 )穴位注射法:
化疗呕吐可针刺内关、足三里、公孙,平补平泻以降胃气止呕。
(1.4)耳穴埋籽法
适用于缓解恶心呕吐症状,取穴主要为:神门、交感、胃。操作方法: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于穴位上,每日按压3~5次,每次10~15下,每贴七日。
(此方案因涉及多项专利,暂不便全部公开,敬请谅解)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